新乡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6-21 浏览:4068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体育强市的重要时期。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事业的新要求,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我市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先后出台了《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新乡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新乡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加大了全市城乡社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重点投入,较好地改善了群众健身条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体育事业全面、规范、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新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十四五”体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 加快群众身边健身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城市15分钟健身圈。五年来,市体育局共争取和使用17763.5万元用于全市人民健身设施建设。建设了66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个乡镇体育健身工程、247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7个多功能运动场,3处县级户外健身中心,安装了各类健身器材5961余套。目前全市的100%乡镇(街道)体育健身工程设施已全覆盖,96%以上社区(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已覆盖,城市新建居住区100%规划配套建设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城区“15分钟健身圈”。截至2020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平方米。

二是 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坚持不懈地推进我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为了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让群众享受到更好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市体育局积极开展市级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提升改造工作,累计争取上级体彩资金9521万元用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主要建设项目有:新建市全民健身训练中心项目(原体育馆改造)、市游泳池改造项目、市体育中心东北角室外运动场项目以及市政府实施的新乡市平原体育中心等项目。

持续性做好我市体育系统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十三五”时期累计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806万元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免低开放工作。制定了我市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实施方案,提出了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标准要求、开放时间及免费开放项目。

三是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五年来,市体育局每年开展群众健身活动约150次,每年参加健身活动人次达到7万人次,带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每年达到198万人。新乡市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四是 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努力实现竞技人才新突破。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我市运动员吕会会、马梦露分别获得女子标枪和自行车女子团体追逐赛第七名。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刘津茹获得体操冠军。2018年河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青少年竞技组我市以总分1240.75分,位列全省第6名。2016年成功举办了新乡市第十一届运动会。

积极争创省级以上训练基地,成功争创了2个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个国家高水平单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9个河南省高水平单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五是 大力发展足球事业,超额完成社会足球场地建设任务。市体育局积极争取上级体彩资金475万元用于我市社会足球场建设,截至2020年底,“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建设社会足球场135块(其中标准11人制足球场10块,七八人制足球场3块,5人制足球场122块),覆盖了我市14个县(市)区,以136.3%的完成率超额完成“十三五”社会足球场地建设目标任务,居全省第一。

六是 稳步推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完善了《新乡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1-2020)修订》工作,市区内新增20余处体育用地,有效增加了用地供给需求;争创河南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赛事活动,积极培育我市南太行“万仙山国际攀岩节”、宝泉“崖上太行”全国徒步大赛、轿顶山山地自行车计时赛等知名品牌赛事,增强体育消费粘性。利用赛事活动推动“体育+”和“+体育”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地拉动了区域性经济繁荣发展,打造出新乡山地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产业带。2020年底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约为80亿元。五年来,全市共销售体育彩票42.6亿元,为国家筹集体彩公益金10.8亿元。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践行全民健身、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体育事业实现运动模范城市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特别是《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为我们做好体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是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科学研判体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抢抓机遇,扩展我市体育事业新的发展空间;乘势而上,奋力前行,努力开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让新乡体育进入全省体育工作第一方阵,让体育在加快中原核心区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更加出彩。

总体来看,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内先进地市发展水平、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全市人民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仍然是体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短板、社会体育指导员数占人口比率不高,县市城乡之间、各类人群之间体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较突出,基层体育和校园体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形势依然严峻,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缺乏“三集中”训练场地,优秀运动队伍基础、厚度和竞争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输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练员队伍有待加强。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规模较小,领域较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体育文化、宣传、法制、行业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三、“十四五”期间我市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目标,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强化底线思维,坚持依法治体,更好发挥群众性体育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体育均衡、充分发展,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工作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市体育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果,体育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科学。市民参与体育获得感、辛福感大幅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构建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优化“15分钟健身圈”,布局10分钟健身圈,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强化其在重大疫情防控、避险避灾方面的功能。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全民健身普及率有效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5%,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3‰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对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贡献率不断提高,实现“奥运会有人、全运会有牌”的目标。省运会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青少年体育发展体系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更加普及,青少年身体素质显著提升,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基本形成社会需要、主体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150亿元目标。

四、“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领域重点任务

(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创建体育运动模范城市。

1.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各县(市)、区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方针,为人民群众创造人性化的运动环境,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补齐健身场地设施短板,优化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布局10分钟健身圈。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河渠两岸、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金角银边”,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结合市域线性生态空间规划建设,兼顾马拉松、自行车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构建城市绿道系统。各县(市)、区完成“两场三馆”(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项目建设,合理布局农村体育设施,紧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巩固体育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2.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重塑“生命在于运动”理念,让体育运动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氛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全市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3%;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 名以上。

3.培育“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打造一批遍布全市、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参与提供全民健身专业指导。推进健康关口前移,降低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化体医养等融合,推广主动健康管理模式。完善体育公共服务配送机制,深入社区、园区、学校、企业,为各类人群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评价公益服务活动,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为市民定制健身方案。

4.打造天天有比赛、人人可参赛的群众体育赛事。用好市运动会、业余联赛等群众体育赛事平台,重点培育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武术等健身传统项目赛事,积极发展网球、跆拳道、空手道、棒垒球、自行车、马拉松、户外营地、户外徒步、汽车运动、水上运动等时尚项目赛事,鼓励举办攀岩、街舞、轮滑、滑板、滑冰、山地越野滑雪等极限项目赛事。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赛事活动,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提升青少年本土品牌赛事影响力,不断织密织牢群众身边的自主体育品牌赛事网络。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举办各类业余体育赛事,吸引全市参与。

(二)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1.实施竞技体育精兵精品发展战略,实行项目分类管理。统筹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优势项目与潜优势项目、集体球类项目与基础大项以及一般项目的科学发展。根据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项目设置及改革,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优先发展国家奥运优势项目和我省优势项目,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加大对优势项目的投入力度,扶持培育冰雪、类冰雪项目,集中力量发展“三大球”、田径、乒乓球、街舞、射箭、自行车、举重等优势项目并努力培植精品项目,重点发展游泳、体操、水上、射击、重竞技、羽毛球等潜优势项目,巩固提升与社会联办一般项目,形成项目的群体优势和梯队优势,提高全面参与竞争的综合实力。做好重大赛事的备战、参赛保障工作,力争有更多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大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

2.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和保障。力争有更多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改善体能训练软硬件设施,提升基础体能转化为专项体能的能力,充分挖掘重点运动员潜能,增加金牌、奖牌点。持续推进跨界跨项选材,加大冰雪项目输送培养投入力度,力争我市运动员在第15届省运会上参赛人数和参赛成绩有新突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教练员、输送单位等加大表彰力度。

3.丰富青少年体育竞赛供给。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推进全市综合性青少年体育赛事改革,增加比赛设项,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定期举办市综合性运动会和学生(青少年)运动会,每年承办举办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赛事,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育科普研学等活动,组织体育运动技能培训。继续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和青少年足球活动。

4.完善科学训练体系。坚持科学训练原则,借鉴先进训练经验,创新训练理念、方法和技术。优化集训模式,强化优秀运动队复合型团队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运动训练体系,打造“训、科、医、教、服”一体化的训练基地。建立运动员体能数据库,最大程度提升训练质量和效益。加强科技助力,加快推动训练工作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完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兴奋剂风险防范。改进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和体校考核评估标准,健全教练员的管理办法,形成动态竞争的激励机制。

5.深化体教融合。深入贯彻体教融合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理念,完善青少年体育工作协调机制。联合教育部门制定《新乡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加大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力度,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制定体育系统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建立健全体育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选派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俱乐部专业人员进学校指导体育锻炼,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整合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以体校或承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学校为基础,辐射初中、小学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体育活动和青少年体育训练。鼓励各县(市)、区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中专)组成对口升学单位,确保体育人才升学不断档。鼓励有条件的体校、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承接省专业队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任务,给予政策、经费等方面重点扶持。

6.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幼儿园开展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 

7.推动社会体育改革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和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社会化发展。建立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运动员选拔制度,调动更多资源参与市优秀运动队建设,将其纳入全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享受同等注册、参赛、输送、奖励政策。探索推进市、校、企等社会力量联办运动队,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将运动项目、运动队、青少年赛事等公共服务项目交由社会力量承办。

8.推动“三大球”和冰雪运动发展。制定实施我市“三大球”发展行动计划,提升“三大球”竞技水平,力争在省运会取得优异成绩。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办共建“三大球”学校和专业队,提高“三大球”市场化、社会化水平。探索冰雪项目联合培养、委托培养、联合组队的发展模式。

9.坚持开放办竞技体育,引进重大赛事活动。积极申办全省综合性运动会。引进2—3项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内体育赛事、精品体育赛事。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合作,支持国际、国内体育组织落户我市。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满足群众观赛需求,提高区域发展知名度、美誉度。

10.深入推进业余体校与普通中小学校融合发展,鼓励支持承建省级项目优秀运动队梯队建设和省级以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多元化开展青少年、幼儿体育活动,掌握1-2项运动技能。规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和训练网络体系,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承接、组织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提升。

11.弘扬新时代体育精神。以重大体育赛事为载体,加强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和教育。以新时代女排精神为引领,深入挖掘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发挥优秀运动员的示范作用,把弘扬体育精神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激发广大群众爱国热情。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举办各类公益宣传,开展科学健身宣讲、体育文化展示、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运动员和青少年体育道德教育,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和志愿服务文化。高度重视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好运动队建设的政治关。打造具有新乡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丰富各类赛事活动体育文化内涵。组织运动员、教练员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传播体育正能量。

12.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加强赛风赛纪的监督检查,建立惩防结合治理体系,加大处罚和责任追究力度,坚决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落实国家反兴奋剂法律法规,构建“纵横交叉、上下联动、责权明晰”的反兴奋剂组织体系,建立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加快构建反兴奋剂教育预防体系,加强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筑牢防控兴奋剂问题的思想防线。持续加大兴奋剂检查力度,切实加强反兴奋剂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反兴奋剂处罚问责追责制度,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

(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

1.完善体育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支持体育产业基础建设,一是力争再增加2-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争创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二是着力打造体育企业、体育赛事、体育产品品牌,培育2-3家实力雄厚、效益良好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三是推动体育产业对新乡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就业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深挖体育消费潜力。通过各类赛事活动拉动节假日消费

和夜间经济,积极培育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体育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与“中体联”结合,持续举办体育产业交流大会活动。支持各地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鼓励采取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体育消费季等方式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健身强国”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鼓励推行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引导体育培训企业创新 “ 互联网 + 培训”模式,持续提高人民群众体育运动技能和水平。引导保险公司开发场地责任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保险产品。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宣传,扩大客群规模,提高使用效益。

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制,细化监管举措,

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活动、运动技能培训、体育中介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坚决贯彻 “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强化行业管理责任,切实提高体育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强化山地户外越野等重点项目和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监管,健全完善体育运动项目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切实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

2.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带。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沿黄流域体育产业带,建设国家黄河体育公园。依托平原示范区体育产业带建设,打造竞赛表演业、体育服务主导型的体育服务综合体。依托我市南太行山、生态城建设的山水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山地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产业带,发展攀岩、滑翔伞、水上、马拉松、登山、冰雪等运动项目,实施水上运动基地、自行车(马拉松)基地等体育产业项目建设。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设大运河沿岸体育健身步道项目,建设若干体育健身公园(游园)项目。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

3.“十四五”时期,补齐健身场地设施短板,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稳步发展。重点推进新乡市青少年训练基地、新乡市体育中心整体改扩建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全国社会足球场 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到2025 年我市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9块 。规划建设5个以上体育公园。推动冰雪产业发展。发挥南太行自然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冰雪旅游节、冰雪嘉年华、冰雪文化节等群众性冰雪活动。支持辉县市创建国家级冰雪训练基地,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兴办培训机构、举办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

4.打造品牌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构建市、县(市)、区、乡镇和行业、企业集团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充分认识和挖掘体育竞赛表演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体育产业载体作用,大力开发赛事经济,增强体育消费粘性。办好全国或区域性“三大球”职业联赛新乡主场比赛,办好乒乓球等小球运动赛事。积极推动新乡市南太行万仙山攀岩节、宝泉“崖上太行”徒步大会、龙舟赛等赛事活动向品牌化、规范化、精品化发展,引导其发展成为具有大知名度的体育精品赛事。逐步发展我市城市马拉松、自行车、水上项目等赛事运动,鼓励各县(市)、区及社会力量开发冰雪、滑翔伞、轮滑、击剑等观赏性较强赛事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新乡特色和国内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品牌。

5.推进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发挥体育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振奋精神、增强凝聚力,以及引领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作用。

6.申办“河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以办赛促场馆建设,推动市体育中心改扩建项目和青少年训练基地项目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和决策部署。各级政府强化责任落实,完善体育部门牵头、政府多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体育发展工作机制,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奥运争光战略,推进重大体育发展任务落地,确保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二)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深入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构建覆盖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等的行业信用体系,提倡诚信经营、规范服务,强化行业自律。

(三)鼓励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管理运营、赛事活动承办、体育人才培养等,构建管办分离、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模式。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规范化”改革,把社会能自行解决、行业组织能自律管理的职能转移给体育社会组织,发挥好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四)落实支持政策。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体育发展的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和评价制度。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用地。引导保险机构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状况,开发相关保险产品。

(五)推进依法治体。加大体育立法和政策研究力度,完善体育政策制度体系。完善体育统计制度、标准和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快体育领域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推进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强化体育执法,建立体育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

 1111webwxgetmsgimg

3333webwxgetmsgimg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新乡市体育局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4107000035   ICP备案号:豫ICP备17034418号-2  新公备:41070202000130>
主办单位:新乡市体育局  联系电话:0373-3044854